透镜的面型精度检测中,用干涉仪会有rms和pv这两种量化的表示方式,那么这二者是什么意思?它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?
PV是英文单词Peak-to-Veally(从峰到谷)的缩写。通过字面意思,它反映零件表面最高点与最低点的极端差异,它的数学表示形式为元件面型误差矩阵W(x,y)中元素的最大值(面形最高点)与最小值(面形最低点)之差即:

其中,Wmax 和Wmin 分别代表面形矩阵W(x,y)中元素的最大值与最小值, x和 y分别为面形矩阵的行和列有效元素的序号。PV的单位为波长或μm。
rms均方根是英文单词root-mean-square的缩写(注:在SCI文章中定义RMS应写为小写英文字母“rms”,所以内容中此缩写均为小写)。它是通过统计面型上所有采样点的波动来综合评估表面精度。

在以上式子中,W(x,y)是面形矩阵, x和 y 分别为面形矩阵的行和列有效元素的序号, W 为面形矩阵中所有有效元素的平均值,N 为面形矩阵中的有效元素个数。注意,某些方差的归一化因子也会使用 ,N而不是 N-1。rms的单位和PV的单位一致。
那么PV和rms这两种面型精度表现形式的差异应用有哪些?
1. 定义与计算方式
PV值指镜片表面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差值,仅关注极端峰谷差异。例如,若最高点比基准面高+0.2μm,最低点低-0.3μm,则PV值为0.5μm。
rms值通过均方根公式计算所有采样点与基准面的偏差值,rms值包含了表面所有区域的波动信息,能更全面反映整体平整度。
2. 数据敏感性与可靠性
PV值易受局部缺陷干扰,例如单个划痕或气泡都有可能导致PV值大幅增加,但对整体表面质量影响有限。例如一块镜片99%区域精度优良,但存在一处深划痕,PV值会显著超标,但rms值可能仍符合要求。
rms值对全局波动敏感,能有效规避局部异常点的干扰。若表面均匀分布微小起伏(如加工刀痕),即使PV值合格,rms值可能因整体波动较大而超出阈值。
3. 数值关系与精度控制
在典型光学加工中,rms值约为PV值的1/5至1/3。例如PV=λ/2(λ=632.8nm)的镜片,其rms值通常为λ/10~λ/15。这种非线性关系源于rms的统计特性:PV值由极值决定,而rms值受所有采样点贡献。高精度光学系统(如极紫外光刻物镜)要求rms≤λ/50,此时PV值可能需控制在λ/15以下。rms标准能更严格约束表面中高频误差,抑制散射损耗。
4. 应用场景差异
PV值常用于加工过程监控,例如粗磨阶段快速判断是否需返修。其测量速度快,适合产线初检。
rms值则用于最终验收,尤其在需要抑制杂散光、提升成像对比度的场景(如天文望远镜主镜)。国际标准ISO 10110-5规定,高精度光学元件需同时标注PV和rms值,其中rms作为核心验收指标。
5. 检测方法的局限性
PV值测量依赖高密度采样(通常需百万级数据点),若采样间隔过大可能漏检极值点。
rms值计算需要完整的表面拓扑数据,对干涉仪或轮廓仪的测量稳定性要求更高。现代相移干涉仪通过相位解算技术,可同步获取PV和rms值,误差控制在±2%以内。
总结而言,PV和rms分别从极值控制和统计分布角度评价面形精度。实际应用中需结合两者:PV值用于排查重大缺陷,rms值用于保证系统级光学性能。
信息来源于网络...